热门资讯 / NEWS
- 12-16· 如何确定适用于悬辊机的混凝
- 12-16· 重庆建成4300公里排水管网
- 12-16· 悬辊机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制造
- 02-25· 提高水泥电杆产品质量的措施
- 12-16· 水泥井管模具的使用与保养
- 10-23· 水泥管模具开、合模作业指导
推荐水泥制管机 / PRODUCTS
您当前位置:山东海煜重工有限公司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2015年水泥制品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时间:2015-01-18 09:00 来源:qzhaiyu.com 作者:海煜重工 点击: 次
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大力推动,给水泥制品机械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内各种混凝土砖、块、板、梁、柱、管道、建筑预制构件装备技术以及建筑废弃物再生水泥制品技术等快速发展,借此机会谈一下我国水泥制品机械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1 水泥制品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在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墙体材料革新和绿色建筑、低碳生态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水泥制品机械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我国形成了很大的产业规模,巨大市场需求使水泥制品机械品种、规格、整机性能等均得到快速提升,国际上知名的水泥制品生产设备企业均进入我国市场,如美国贝赛尔、德国玛莎、海斯、日本虎牌、德国安夫曼、威克曼、希而科等,为我国水泥制品机械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据本行业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水泥制品机械设备主机生产企业总计约530余家(小微企业未计入),其中砌块机械(振动型)生产企业230余家,轻质水泥制品设备(含加气混凝土与发泡混凝土)生产厂家150余家,制瓦设备生产企业40余家,水泥制管(桩、杆)设备生产企业50余家,预制混凝土构件设备(含墙板、楼板与楼梯设备)60余家。模具、托板、检测、科研等专业相关企业约100余家。 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力度,房地产调控持续加强、高铁建设速度放缓、国家基建投资规模适度控制,使国内水泥制品市场有效需求增速减慢。在遇到劳动力短缺、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及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不利条件下,2013年水泥制品机械行业仍然实现全年行业工业产值和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少数企业仍保持较快增长,行业逐步形成了一些民族品牌企业,如西安银马在2013年被评为首批14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AAA信用等级企业之一。 随着国家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PC预制建筑作为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在各地兴起,行业悄然复苏。不仅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关注,不同企业、不同资本也逐渐涉猎,发展前景不可小觑。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与传统施工技术相比,可以使现场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住宅的性能更优,质量品质更佳,而且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建设周期为传统方式的75%。 据了解,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是目前国际建筑工业的主流,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预制装配建筑率已达70%~80%,而我国刚刚开始起步,预制装配建筑率只有15%左右。《国家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2011年沈阳市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2013年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实现产值1536亿元,成为沈阳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沈阳在发展现代建筑产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西伟德宝业混凝土预制件有限公司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国内首条预制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于2008年10月10日投产;2013年8月26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建成浙江省首条预制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投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进程中,城镇化率将从2012年的51.27%,提高到2020年的55%~60%,期间每年的建筑规模将保持在22亿m2~26亿m2,其中住宅25亿m2左右,这必将为加快发展预制装配建筑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一批建筑及其建筑相关企业纷纷抢抓“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机遇,做出重大的转型发展战略,预测未来3~5年,国内将至少涌现40家“建筑工业化”企业。但是,当前我国以工业化手段建筑的房屋不足3000万平方米,对于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1亿m2(2012年数据)的建筑业,占比还远远不够。 在预制建筑发展的同时,预制构件装备行业也必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由于我国预制构件装备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总体尚未表现出规模效益,据统计,2013年本行业国内厂家实现的销售额约10亿元左右,相关进口设备约6亿元人民币左右。 2 水泥制品机械行业存在的问题 2.1 水泥制品机械工作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行业内骨干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以及质量稳定性可以与国际同行相媲美,但部分水泥制品机械生产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装备投入不足,导致生产出的机械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差。低质量设备生产出来的水泥制品,无论是从产品外观上,还是从产品内在质量上,都难以稳定地达到制品标准要求,从而造成砌块建筑、预制建筑墙体时常出现渗、漏、裂等问题,再加上砌体建筑、预制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给砌块建筑、预制建筑声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降低了水泥制品在建筑围护结构和预制建筑中的推广使用。 2.2 市场恶性无序竞争导致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企业经营规模小,生产设备产品成本高,但为了维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不得不低价抢占市场份额。产品的低利润,使企业很难再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投入和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投入,导致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由于国内企业生产的砌块生产线设备、制管设备、制板设备以中小型和半自动化设备居多,年产量达到10万m3以上的承重砌块生产线多数采用进口设备,因此国内生产水泥制品的高端用户大多被国际知名企业所占有,致使国内水泥制品设备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2.3 行业企业经营规模集中度低,行业创新能力不强 没有技术研发就没有技术进步,没有技术研发投入就不会有技术创新。水泥制品机械行业目前技术人才匮乏,缺乏基础技术研究,行业缺乏产学研基础和条件,行业内以中小企业居多,缺乏大规模企业,难以攻克关键技术。虽然有些企业投入了部分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改造,产品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全行业的研发投入严重匮乏,行业技术创新少,各个企业之间产品个性化不突出,趋同现象严重。由于国内从事水泥制品机械技术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少,特别是在不同粒径材料组合振动成型密实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级科技研发计划项目立项少,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的支持度相对较低,因此导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4 产品标准化工作滞后,设备质量监督管理处于缺失状态 水泥制品机械品种较多,有些设备产品在市场上已经生产销售多年,但产品技术性能要求和质量检验判定无行业标准可执行。由于市场上的产品无标准不具备监管条件或者主管部门质量监管不到位,造成产品入市无门槛,假冒伪劣产品以很低价格冲击市场,导致行业市场恶性竞争。 3 水泥制品机械行业发展展望 3.1 节能减排政策将使制品机械稳步发展 建筑工业化政策意味着建筑施工将由更多的干作业取代湿作业、更多工业化预制品取代现浇结构,这是我国建筑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以“科学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生态”为主题的新经济时代,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水泥制品机械行业的重要地位必将逐步显现。劳动力资源短缺、人工成本增加、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劳动环境差将为水泥制品机械向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提供原动力和广阔市场空间。 国家一直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推动墙体材料革新”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由于各种水泥制品具有隔热保温、防火阻燃、易于施工、减排环保等特点,大力发展围护结构用各种砌块(砖)、新型墙体板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节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心粘土砖的理想替代材料。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将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9个行业的发展,这标志着节能环保产业、新型材料和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多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水利建设、国家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等国家政策的实施,水泥制品机械行业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新契机。 3.2 预制建筑构件装备发展潜力巨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72]号文)发布以来,特别是最近5年以来,我国住宅产业化明显提速,其原因不仅得益于政府推动,而且还主要在于其市场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红利的消减、用工成本的上涨,粗放式的建筑发展渐渐不受市场青睐,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地方开始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方式。目前我国已有深圳、沈阳和济南三个城市,先后成为住宅产业化的试点城市,整体推进住宅产业化。合肥、北京、上海、厦门等很多城市的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的鼓励政策。 当前装备制造业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是尽快研发预制建筑装备,这必将成为工程装备制造业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市场前景广阔,必将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产业。 预制构件装备行业即需要重点突破一些生产工艺设计和主要装备关键技术问题,还需要同步解决相关装备的产品标准、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应用操作规程的配套技术,这些行业关键技术和装备问题既与现有制品机械技术密切相关,又有很大不同,涉及材料特性、粒径级配、自动上料计量搅拌、振动密实、自密实、挤压密实、浇注振捣、真空脱水、制品切割、制品养护等诸多技术融合。 3.3 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和行业品牌建设,将促进设备质量水平提高 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质量信誉监管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国家、地方和行业的产品质量奖励和惩戒制度,鼓励行业协会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评价工作已成为国务院工作的重要内容。实施产品质量认证模式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加强产品质量和市场进入管理的通行做法,是加快行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行业质量信誉监管体制机制,推动建立行业质量奖励、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培育行业自主品牌的重要内容。实施产品质量认证既 是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建立行业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行业协会“提供服务、搭建平台、规范行为”职能定位的总体要求,因此开展产品质量认证和行业品牌建设,对提高行业产品质量、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作用,希望行业同行积极投入和参与到行业产品质量认证和行业品牌建设中来。 |